2016年4月26日,蘋果公司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,截至3月26日營收506億美元,相比一年前營收580億美元大幅下滑13%(其中國際銷售比例占了總營收的67%);凈收益為105億美元,相比去年的136億美元更是巨幅下滑23%!
這是蘋果公司有史以來的首次營收同比下降!當天股價也因此重挫8%,每股收益1.9美元;相比十天前蘋果股價112美元,現在僅為97.82美元,市值蒸發將近500億美元,市場的驚訝程度不言而喻。
蘋果首席執行長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: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1%,2015年第一財季銷售額同比上升80%,第二季iPhone創紀錄銷售了6120萬部,相比2016年第二季5120萬部,銷售額從高位下滑了16%。
自從喬布斯離世之后,蘋果似乎缺乏了創新的源動力。過去四年,因中國消費者對蘋果產品的強勁需求,零售店猛增到35家,今年6月將會增加到40家,上一財年中國消費者花費590億美元購買蘋果產品,無形中設置了一個難以企及的成績,并且連續9年銷量不間斷的連續增長。
但是,今年蘋果卻面臨銷售上的挑戰:最新推出的iPhone機型與上一款相比,并沒有特別大的進步,蘋果正失去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,無法與其它品牌抗衡,比如中國本土的華為、OPPO、Vivo、小米……
不過上星期二,庫克表示蘋果依然對中國市場持“樂觀”態度,哪怕正在被對手趕超,因為在2012至2013年間,當三星等競爭對手推出廣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大屏手機時,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有所放緩,后來在2014年也推出屏幕同樣大的機型,市場份額立刻大幅回升。
當前,蘋果的處境與那個時候十分相似。三星憑籍Edge的一側彎曲屏幕脫穎而出,華為旗艦機型搭載的相機可能比蘋果更好。這讓蘋果面臨著更大的壓力:必須為今秋上市的下一款iPhone,注入新的創新的特性。
無獨有偶,除了蘋果公司的財報令人失望外,許多其它老牌的高科技巨頭,如IBM、微軟、Oracle、思科、Intel、HP和EMC等,它們的第二季財報也都不盡如人意。《華爾街日報》分析指出:企業用戶安裝和操作自有電腦硬體的支出已減緩,科技架設支出轉向外部的云服務,同時也從個人電腦(PC)轉向行動裝置。
傳統高科技公司投資環境持續艱難,為了加速科技轉型,以及降低對個人電腦芯片銷售的依賴,公司高層做出了激進的對策——大裁員。由于在高科技公司中雇員為最大成本,上月23日,媒體以“云的崛起和36.9萬人的大裁員”為題,披露IBM 將裁員15萬,HP裁員7.2萬,EMC裁員2.8萬,思科裁員2.8萬,Oracle裁員3.3萬,微軟裁員人數為2.3萬……其中,英特爾宣布相對其它巨頭,公司計劃“只在”全球削減1.2名員工,占員工總數高達11%;EMC同意以670億美元被戴爾收購,為科技行業有史以來最大金額的收購交易。
這些公司中,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特爾的轉型,其背后是全美國科技業的轉型,轉型期的陣痛所帶來的,將是全美科技巨頭在未來12個月裁員36.9萬人。
目前,雖說所有這些公司都將新技術納入旗下產品,但是這類新型業務都沒有大到足以顯著扭轉公司的財務狀況。比如IBM公司第一季度“云”的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4%,但是季度營收入同比卻下降4.6%,利潤同比減少13.5%。
而EMC圍繞旋轉磁盤儲存數據系統建立了業務,現在則已成為閃存芯片——新的“云”計算系統的最大供應商。不過第一季度儲存產品總營收同比下降10%,整體營收也同比下滑了25%。
總之,由于科技的日新月異,產業升級的周期頻率越來越快,而高科技大公司的“船位”又太大,掉頭往往比中小科技公司更為艱難,在新技術面前并不具備優勢,之前的“If you can’t beat them, buy them”(如果打不過你,就把你買下來)的模式也越來越不奏效。因為以新科技起家的公司,一旦走上正軌,幾乎都是以幾何級別的速度在成長,使得高科技巨頭的壟斷也越來越艱難,一旦轉型失敗,就將像人那樣進入“生老病死”的周期。顯然,今后百年老店會越來越少,公司不斷地更新換代將成為新常態。